羅馬競技場COLOSSEO
「三步一噴泉,五步一競技場」是羅馬的特色。而羅馬競技場無疑是到羅馬必訪的朝聖之地。古羅馬遺蹟中規模最大的Colosseum。亦稱「羅馬鬥獸場」、「羅馬競技場」、「羅馬圓形競技場」等,建於72-82年間。競技場開創古代建築史上的幾大先例,如:半圓拱的支撐設計、圓拱之間有裝飾性作用的半圓浮柱、每一層圓柱的柱頂裝飾層層由簡至繁。稱「鬥獸場」是因為這裏曾是古羅馬角鬥士與猛獸搏鬥、廝殺以博取皇帝、王公、貴族一笑的地方;稱「競技場」是因為場中可競技、比賽、歌舞和閱兵。
古羅馬人喜歡在露天劇場觀賞鬥獸或鬥劍的競技表演,因此需要劇場,所以在古羅馬時期,最盛行的莫過於建造表演用的劇場,而這座世界最大的古羅馬遺跡--圓形競技場,規模之大,據說是動用了8萬名猶太俘虜完成的。由維斯巴安諾皇帝(Vespasiano)委託興建於原尼祿皇宮的圓形競技場(為了表示他與昏君尼祿之不同),是皇帝和富有羅馬市民觀賞格鬥士和猛獸作生死搏鬥的舞台,整個工程歷時八年,高52公尺,場內可容納五萬五千名至七萬名觀眾,座位按階級分配。因入場設計周到而不會出現擁堵混亂,這種入場的設計即使是今天的大型體育場依然沿用。復舊前後牆面近照,可以明顯比對出來。
鬥獸場其雄壯之外觀是由石灰石、砌磚及混凝土製的構成的三層圓拱所堆疊而成,每層80個拱,形成三圈不同高度的環形柱廊,最上層還有一層閣樓實牆。
第一層為托次坎柱式,為羅馬人對於多利克之另一種詮釋。
第二層為愛奧尼克柱式。
第三層為科林新柱式。
競技場外觀及顯露部分多採『石灰岩石材』興建,如此比較美觀。其餘部分則採砌磚+混凝土以節省成本及加強結構。
它的外觀是橢圓形的,內部為斜坡式的觀眾席。中間的部份是用木板鋪蓋,再覆上沙土形成空地,覆沙的作用是為了吸收血跡。競技場區可分為三層,每層開有80扇的圓拱,競技場內全部以磚塊砌成,共有80個圓拱入口,中央是角鬥場地,地下室則是用來關野獸的地方(從地下室通到鬥獸場,是利用野獸升降機..)。外牆有四層,每一層的拱形門和柱子都不一樣,最頂層原本設有固定的欄杆,是用來支撐巨大的遮陽布幕,再以纜繩繫到地上的繫纜樁,現在完全看不到欄杆圍繞在頂層牆上的模樣了。面對那麼多殘缺的古羅馬遺跡,所有的畫面都只能天馬行空自我發揮,其實是很困難的一件事,畢竟那種景況之盛大是難以想像,只能透過歷史上記載追憶了。
曾經競技場內民眾的瘋狂叫喊聲,早已不復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沉寂,而這座曾經表演過無數血腥戰鬥的畫面︰包括人與人鬥、人與獸鬥及獸與獸鬥,更有灌滿水進行水上戰鬥演出,造成了無數戰士命喪於此的競技場,最後留下的仍然是令人震憾的建築。圓形競技場雖只剩大半個骨架,但雄偉的氣魄、磅礴的氣勢猶存!是建築工程的完美呈現,是各年代建築師流連學習之地,2千年後的今天,每個現代化大型體育場或多或少都有競技場的設計風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