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8日 星期一

987326顏楓丹(4) - 紀念性

  越南紀念碑分為三部份,分別是三位戰士雕像(各代表白、黑、西班牙人)、越南婦女和越南退伍軍人記念牆。我要選擇在此探討的其一對象是第三者,普遍也稱為「越戰紀念碑」、「越戰牆」或「牆」。耶魯大學華裔建築系學生的設計。這不是一面歌功頌德的牆,而是一面承載著沉重的過去、試著向面對光亮的花崗岩看見自己等大小的倒影與牆上名字明鏡般透徹地融合在同一畫面的人們訴說,訴說當年苦戰的英雄此刻仍然與他們同在,而使其能有所省思與感動並內心有所安慰的牆。精神總在萬物實體之上,因此我認為越戰牆超越了現代的紀念性及許多古典的紀念性。同樣的語言、字母,不同的排列,名字一個接一個,密布,代表的是多少生命的奮鬥及其家屬的煎熬。這是歷史不可抹滅的記憶。


  人不是完美的,造成各宗教內部共同地包含著各式的殘缺及腐敗,然而宗教的創始是美好的、救贖的,於是長久不朽地矗立為人們的慰藉。全球宗教種種,神像也好,教堂也好,寺、廟都好,在古典的非現代,再有名的藝術家、建築師經手的教堂都是依循一個形式打造出來的。我要探討的第二個對象是概括的「哥德式教堂」──很明顯地它們也循同一個形式建出。因為是崇高的「宗教建築」,無一處不是按照既有的形式如精雕細琢的花窗玻璃及內部、高聳的尖肋拱頂、層層推進的門等特色凸顯這種古典紀念性的某種單一性質──昭告人們那被紀念的對象是如此高尚、神聖地存在於我們之上,即便人們在裡頭是或頌讚誰、敬拜誰、紀念誰,或為達到提升自我、淨化心靈等多樣目的,隨各宗教而異。


  迥然不同的兩個案例之表達上同時相互對照,也彼此呼應。對照的是狹長的牆於開放空間使你體驗位階平等卻已在歷史的洪流中逝去的人們好似即在身邊,和封閉卻刻意放大尺度的空間包覆使你意識自己的渺小而被神聖環繞;呼應的是──兩者皆能讓人有彷彿親臨該被紀念者的感覺,對於有意識的人類精神也都具有一定的能力掀起其心中的漣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