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9日 星期二

987326顏楓丹(5) - 公共眼手腳

  身為生長在台北的市民,與中正紀念堂必然是相關的,如今大一第一次幫槍的老闆便是蔡欽宇,自然選擇以中正紀念堂為題目的公共性來討論。

  中正紀念堂是為紀念蔣中正而興建的,主體為主建築和與其構成三角大道、廣場、水池,蘊含其中的象徵語彙之多之廣包括了天人合一、頂天立地、八德、中正、御路、神路、五間六柱十一樓、廟殿、歇山等等,儼然一個強烈的紀念性在尺度及意義上非常強烈地表達了。無論是年幼時期遊熱鬧的元宵花燈節走在中正紀念堂及其旁邊管制的信義路等路段,或高中時期的我就曾經在那以兩廳院一面面大門為鏡子練舞的社團活動,或各年齡前去戲劇院及音樂廳及主建築欣賞的戲劇、音樂、展覽,或參加在廣場上宣道演唱會等等,輕易列舉就有不少使用其公共性的記憶,顯然現在的中正紀念堂是個市民公共活動的要地。此時,中正紀念堂裡頭所有大尺度的設計依然適用嗎?蔡欽宇的設計抓緊了時空變化後,現代市民的使用這個空間的方式,以「象徵當代的霸權的時代過後那存在的原本價值是否還成立」此思考產生動機解決問題,期盼減少市民與此之間因為當初設計目的「紀念性」所必然形成的隔閡。

  空間策略上,蔡欽宇不更動原建築量體,維持中正紀念堂主建築及國家戲劇院、國家音樂廳的巨大架構。觀察現今市民在中正紀念堂活動的重點及缺乏,藉由去頂金字塔般攀著綠意的玻璃包覆主建築並且讓人直接從那構件親近其大尺度的牆面部分,以及置入合適的地景及綠化的設計──計畫各種能供市民從事更多目前在中正紀念堂仍鮮少的公共活動設施,像展演角落、創意市集、親水公園、遊樂設施、飲食休憩等。我認為對於市區缺乏的綠地,綠化是非常理想的做法,也形成了比較輕鬆的空間。動線安排上,記得有一次幫槍時蔡欽宇的指導老師過來指著他兩廳院前發散出的走道與橋設計說「散場後有的是人潮,欣賞完國家級表演,而穿得非常正式的人們會希望穿著皮鞋、高跟鞋,撩起裙褲去走草地嗎?」。被一語驚醒的我赫然發現這種大型空間的使用,動線複雜是必然的,現今人群在中正紀念堂內來來往往的動線絕對不是規規矩矩的,若有所記錄,很難保證不會呈現出複雜網絡的結果。未來還有許多設計要做,如何掌控公共空間多元活動的主邀需求和造成的多元動線問題,並全面性、連貫地處理在設計當中去限定使用者同時讓使用者方便、舒適需要很細微的安排,也是個挑戰。

  光是這個設計的選擇就有它的爭議性存在,有歷史的、政治的等等,撇開那些爭議不談,今天看的是公共性,蔡欽宇在這塊考慮過去到今天的變化還有對未來的展望,整個空間參考了倫敦海德公園、美國中央公園而去設計,添加了一個「公園」的身份,變得更親近市民、讓人們更自然而然地想在那裡從事公共活動是不可否認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