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9日 星期二

987305王思云 流動的機器 心 與雲朵

流動的機器 心 與雲朵

就一個空間的流動而言,我覺得也是能由不同的方向來看,諸如由一個建築本身的設計,其形態、外表的呈現,像老師課堂提及的高雄世運會場,或是妹島和世的,"使人感到"充滿穿透性、流動性的建築,都可以說是一個空間的流動感;另一方面,我覺得亦挺有趣的,是"人們的流動"這件事。流動是一種集體式的行為,當物件朝著同一個向度、或呈現著同一種趨勢時,我認為就是一種流動。

在這裡我比較感興趣的是對於人的流動性,首先想到的會是"動線",而和賣場或其他公共場所那些可以自由流動的場域不同,"展覽空間"的動線又是特意經過規劃的,依據展覽內容的不同,有時只會有單一一條動線的規劃,且這其間參觀者們被引導去看的作品,其"觀看到"的先後次序也是被算進去的,亦即這時的流動也包含著時間的因素在內 ;其次,人群走動時,也會有速率不同的問題,甚至是當一處展間特別吸引人時,人群"凝滯"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所以這些地方所要因應的,"承載流量的空間"也會相對的變大。而我較為印象深刻的是,以前在台北市立美術館展的,蔡國強泡美術館的展覽,我感到有趣的是,其中有一處露天浴池,當時告示牌寫著確實到某一個特定時間點,那裡是開放大家參與文化共浴的活動的,而平常時間的當時,我則只是望著那只漂浮的木盆,想像那些曾有的活動,以及之後會發生的事;我想,對於那整個策展活動的"一段時間"而言,這中間發生的不同性質的事,是否也可稱做是一種時間上的流動?在同樣展物旁人群的來去、使用、觀看,在這段時間裡也算是一種流動吧。另,同樣在浴池的展場,其實隔壁相鄰的,是美術館的驗票口,會這樣發現其實也是隱約能互相看到的隔熱玻璃所至,而那又是發生在同一時間點的"流動"。在育場這一側的參觀者,因為剛買票進來,而第一站又是室外的開闊場景,所以步調自然會放慢,仔細的瀏覽;在驗票口那一側,感受到的流動性則又不同,因為一個接一個排隊的煩躁感,也有迫不及待希望快點入場看展的心情,在驗票口時被強制的攔截、停滯,而過了驗票口後又加快腳步的往展間移動,這些,在另一側浴場的我們,其實也是感受得到的,同時,又因為進入館內和進入浴場展間的方向,其實是幾乎相反的,所以在那只有微薄隔閡,人們感受近乎是重疊的空間,兩者各自的流動性,及兩相對照之間形成的流動性,也就挺耐人尋味的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