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27日 星期四
〈第十講〉公共的眼手腳
2009大一建築工設景觀聯合設計課
文理大道及周邊公共空間設計
軸線-草坪-院落-角落-邊界…等公共空間的「介入」
一、「公共空間(public space)」 vs.「集體空間(collective space)」
---百貨公司/購物中心/逛選空間
---廟口/街道/車站
二、台灣公共空間1990s-
公共空間變化
主角(agent)---成年人(菁英+普羅)-à青少年
目的(end)---政治、宗教-à消費
開放性(access)---有行動力者-à全民---要求無障礙環境
節點(node)---被看-à被走進去
去僚氣(去機構化)---鄉土自覺+地方感營造 黃春明「看海的日子」
台北市永康街社區運動(胡寶林、喻肇青)
台中科博館、新竹縣立文化中心、國美館改建…
宜蘭縣政府---反僚氣的公共機關
宜蘭演藝廳
新連結---市民社會興起---「無殼蝸牛露宿街頭」「野百合運動」
3D連結-新竹之心、宜蘭社福大樓+光大巷+楊士芳林園、宜蘭火車站丟丟銅廣場、羅東文化二館、王功橋、台東舊站…
新樂園place of fun---宜蘭冬山河親水公園---向人民開放的愉悅的公共空間 in
、礁溪衛生局
拆牆---拆國小圍牆/宜蘭社福大樓-光大巷(拆台電圍牆)-楊士芳林園
復原---板橋霧峰林家花園、高雄愛河整治、新竹護城河、台北市中華路一段…
(首爾清溪川)
三、公共空間表情(立面)
隈研吾---wikipedia-like public character
(參見 “如何表現建築的公共性格?”)
四、公共空間的構成
Doxiard’s Acropolis in Athen---極座標polar coordinates(θ,r)---定點視野控制
紫禁城---單軸向正交座標axial cardinal coordinates---行進中強化位序
Mies’ IIT、東海campus---多軸向正交座標cardinal coordinates (x, y)---移動/包圍
Charles Moore’s Kresge College, UC Santa Cruz ---生活座標life coordinates--隨機、即興
稹文彥(Fumihiko Maki) Collective Form-compositional form + Megastructure + Group Form
主題作業:
你對蔡欽宇畢業設計對中正紀念公園所進行的改變有何看法?
請就公共空間角度作一評析。
或你家附近菜市場與中正紀念公園作為公共空間有何不同?
試從使用者角度做空間分析。(請二擇一回答,1000-2000字)
參考書目
羅時瑋,“如何表現建築的公共性格?” www.lowindow.blogspot.com
Kengo Kuma Recent Project. A.D.A. EDITA, Tokyo, 2009:10-15.
Doxiadis, C. A. Ekistic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ience of Human Settlements. London: Hutchinson, 1968: 435-436.
Maki, Fumihiko & Ohtaka, Masato. “Some Thoughts on Collective Form”. In Kepes, Gyorgy (ed.) Structure in Art and in Science. 1965: 116-126.
〈第七講〉真實的鄉村
一、鄉村之所以是鄉村,就是因為它是鄉村
1. 農業凋零、農業文化自信喪失---社會文化面的弱勢
農村 = 次都市地區 = 阿嘉回恆春
2. 本然結構 = 山林論述/平原論述/盆地論述/島嶼論述
二、鄉村 = 糧食生產地--à體驗消費地
編造「鄉村性」(rurality)---普羅旺斯型、茶藝館型、…----學習型
民宿(水里老五、竹東老農夫、…)、鄉土餐(夢田香草、華陶窯)----「鄉下員外」
LOHAS (Lifestyle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
誰的鄉村?---觀光客、民宿主人、在地人…
鄉村 = Escape from資本主義都市?
= 都市的背景、美美的自然景色?
三、鄉村文化根性
米文化 intensive agriculture---重農業
米農-米食(米粿-à米果)-米社會-米文化---1950s-70s米產業巔峰
果(菜)文化 extensive agriculture---輕農業
果菜樂活(LOHAS)-節慶(蕃茄、龍眼、蓮霧、葡萄)-高經濟價值
四、新鄉村訊息
鄉下老人打槌球!
台南土溝社區營造---為村內最後一頭牛造屋
穀東俱樂部 /賴青松、鴨間稻
溪底遙有機農場 /馮小非
農夫市集---合樸農學市集、中興大學農夫市集、楊儒門…鳳山…
(從農村打回都市)
淺根構築 /黃寶億(研C 2006)
主題作業:
試從鄉村民宿、鄉村新興公共空間與鄉村小學等三種類型範疇中,選擇至少兩個案例,描述今日鄉村經驗的特質。
〈第二講〉真實的身體
1. Body Industryß-àCulture Industry
章子怡---一位中國演藝人,只有在好萊塢才「美麗」起來,因好萊塢有世界級的「美麗」產業---專門製造明星
「富裕流感」(affluenza)---一位女性從頭到腳趾,需要保養的部位有16處,一天可用到46+種保養品---臉部有22種保養品---卸妝(眼、唇、臉)、化妝水(先收歛再美白)、面膜(抗老、去角質、清潔…)、精華液(早上鞣花酸、晚上玻尿酸)、肩頸胸美白膜、腿腹纖體凝膠、臀霜、去角質與橘皮組織的乳液、護甲霜…抗痘、保濕、防曬…
衣著---帽、衣、裙、褲、襪、鞋、皮包、首飾、配件…
髮型、妝型、指甲油、
---à Body Commodification
---à現代社會不存在對「老化、差異身體」的包容?---梵谷的老婦裸體
2. 身體文化
西方(歐洲)身體---亞當與夏娃 伊甸園中純潔無邪的身體
受蛇誘惑吃了禁果後對自己身體的羞恥 incomplete--àcivilized
死後審判 身體的人文性---‘人’性
歐洲的Our Lady 聖母崇拜
受難的身體 復活的身體 肉身死後復活
東方(亞洲)身體---存慾潤生 孕育生命
亦人亦獸、亦男亦女、亦神亦鬼
身體承載內在靈魂 (有時可承載另一魂-乩童-另一身體 ß-à預言者-感應訊息)
觀自在 剎那剎那故故滅盡 剎那剎那新新生成
享樂的身體 身體的自然性---‘天’性
多頭多手多足的身體---變---哪吒
3. 人文身體 (humanized body) ---絕對-相對
身體的幾何性 身體的模距-à身體的尺度
1953, 59 CIAM會議(Conference 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e Modern)
Team10 ßàLe Corbusier 現代建築第二代挑戰第一代
Man=Body (scale) system /place making 演繹法
ßà Man=Machine system (body = module歸納法,是數字,不是形態)/space design
Aldo van Eyck (Orphanage, Amsterdam), Herman Hertzberger---Dutch Structuralism
姚仁喜薇閣小學
象集團(Team Zoo)---身體的神秘向度
身體與倫理
性別空間---女性、兒童、老人、殘障的考量
Body-friendly environment---老年人座椅的高度---人體工學 人因
販賣機出口高度---腳踝邊--à膝蓋邊
Sam Mockbee’s Rural Studio
研B營 大四營 人本築巢營
4. 生物身體 (Bio-physical Body)---差異-變化
生物身體的類比/身體的空間想像
Tokyo Forum---鯨魚龍骨結構
Calatrava---仿生(樹or獸)骨架 engineered body
數位的身體---flesh-deep > skin-deep
Body-friendly culture (身體友善的文化)
Herb medicine, spa/massage/acupuncture, barber, beauty saloon, tailor, LOHAS (Lifestyle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
5. Cybernetic Body---Mind & Nature
建築師 = 裁縫師 ?! 裁縫師部要求直接看我們的身體,而是量幾個關鍵尺寸,配合目視依些身體特徵---肩膀寬厚度,背厚實程度,臀部堅挺或鬆弛、考慮身體動作要求…加上”衣稿”試穿、修改…並建議流行款式…
剪裁 身體凹凸---沒一處是平的 但是布卻是平的 所以剪布時很少完全直線 還考慮衣服的流行風格style
材料與尺寸---剪裁 + 縫線
衣服貼身度與寬鬆度之間---貼身度與行動活力成正比、寬鬆度與休閒程度成正比
運動緊身衣、夜行俠的緊身衣(打綁腿),鬆弛時的睡衣、浴衣,還有儀式性要求寬鬆度---拖地的晚禮服
三宅一生的衣服革命---纖維(分子)重組---modal design情態設計
建築師 = 心理治療師---處理有關身體主宰的問題
治療者與被治療者共舞 =/= 治療者旁觀 矯正病人問題
以症狀為師---Engagement > purposefulness
治療師與病人之間形成一動態相互影響的迴路,
「有的沒的」搞法---隨機共舞
南藝繁殖場-呂理煌--- “我不蓋房子,我做建築”
“Pattern which connects”
呂理煌在普尼—宮內做裁縫,因普宮內不准有任何侵犯行為,所以等於為普宮作件衣服,這是為內部作衣服,穿在裡面的衣服,展後即可脫下。 在歷年台灣團隊在此展覽的,大概是呂最徹底地以此方式作展出。
黃聲遠團隊的設計實踐也像是一齣共舞的戲碼---
主題作業
假設你是火星上的生命,你第一次來到地球,對你看到的人類充滿好奇,尤其是他(她)們的身體與使用空間的方式。 請以火星人的角度,舉至少三個例子,描述與分析地球人類身體特徵、行為模式以及與環境之間的特殊關係。
(據說,火星上的地心引力極小,空氣極稀薄,好像以無性生殖方式繁殖…)
參考書目
Dean, Andre Oppenheimer. Rural Studio: Samuel Mockbee and an Architecture of Decency. New York: 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 2002.
Keeny, Bradford. 《變的美學:一個顛覆傳統的治療視野》 ,台北:心靈工坊,2007。
Sato, Kazuko & Meier Raymond. Issey Miyake Making Things. Zurich: Scalo, 1999
Sennett, Richard. Flesh and Stone: The Body and the City in Western Civilization. London: Faber & Faber, 1994.
Tzonis, Alexander. Santiago Calatrava: The Poetics of Movement. New York: Universe, 1999.
Van Heuvel, Wim J. Structuralim in Dutch Architecture. Rotterdam: Uitgeverij 010 Publishers, 1992.
〈第六講〉真實的都市
一、都市 = 江湖 = 大仁不仁 = anyway reality(千帆過盡只兩種 = 名 + 利)---都市=人性叢林都市以眾生為芻狗 (天地以萬物為芻狗)---右派認知+左派行動
二、Urbanization /Urbanism /Urbanity都市化---project /都市論---conception /都市性---urban experience, urban reality現代化(modernization) /現代論(modernism) /現代性(modernity)Jean Jacob---“The Life and Death of American Big Cities”Kevin Kynch---‘The Image of the City’---鳥的城市/蟲的城市Christopher Alexander---‘A City Is Not A Tree’
三、都市結構(structure) + 都市能量(capacity)首爾清溪川 (城外河--à填平為道路-à高架快速道-à都市藍帶) /陂州書城台北中華路一段 (城牆-à林蔭大道-à博覽會-à攤棚-à中華商場-à新林蔭道)台灣城市百年變化---河港(river port)-à海港(sea port)-à鐵路-à公路-à機場(airport)-à高速公路-à東西向快速道-à捷運-à高鐵-àGoogle’s Asian hub (tele-port)
四、 現代都市 = the 2nd Tower of Babel量變-à質變 /都會:擁擠的文化(居住、移動、生產、消費)+money economy + 多元文化(多語言---the 2nd Tower of Babel) blasé心理(倦怠、玩膩了)---區辨的遲鈍---世故冷漠---Anti-urban?Modern city = Cosmopolis built by people of different languages= City of TowersSkyscraper says City!Skyscraper or Skysupporter
五、 The Timescape of the City
Time Pool
Time Ripple
Time Attractor
Time Mark
主題作業根據你對世界都市的理解,請選擇兩個都市空間案例,來說明「都市即江湖」與「都市即第二巴別塔」兩重意涵。 可以文字、影像與動畫方式呈現。
〈第四講〉真實的空間
存在一種絕對純粹的空間嗎?
具體化的空間---必然具有材料、必然具有物質性---受地心引力作用---結構---受各種物理作用---構造---必然融入當時當地生活、必然具有文化性---類型、關係、形態
所以,真實的空間-à場所(place)= 構築(tectonic) + 生活(life)= 在世存有(being-in-the-world)+與世開放(open-to-the-world)
一、房間與空間Room--àSpace 房間-à空間
---現代的空間Room---凡爾賽宮的房間(廳、室)序列,中國廟宇或宮殿的藻井Hall Church---讚頌神的合唱共鳴空間PochéSpace---Space-time Duchamp’s「下樓梯的女人」內外流暢 Wright”s open corners
二、空間即構築(tectonic)
三、空間即場所(place)「型」(type)的空間社會空間文化空間具有物質性、文化性的空間,不是抽象的空間場所(place)---Genius Loci 土地公 拜地基主Le Corbusier’s Transparency
四、參考座標系的改變正交幾何(Cartesean geology)--à隨意穿插(contingent combination)「部分與整體關係」(part-whole relation) 的新典範產生其基礎來自「仿生」(animate)有機模擬、勝過機械隱喻的組合概念。這新典範模糊了形式構成元素間的主從關聯,強調整體大於個體、以及碎形邏輯的非線性幾何形態。於是,新形式的每一部份皆與其他部分等值(不等形、但形式變量等值),而且每一部份的結構作用皆被推算到極限,與其他部分以「隨應」(contingent)模式相結合,相互達成一危險的平衡。
五、空間 > 虛 + 實Space = figure + ground---dualismThe third element of the space---Escher’s paintingFigure-ground, solid-void 這成對的空間二元之間,並非0與1兩對立0與1之間存在無限的’數’---碎形空間---小數、分數的漸變Fractural structure / fractural continuum---convoluted flesh六、空間即渦叢(convolution)螢幕保護程式+(size/form)變化主題作業選擇一個你很喜愛的建築作品,閱讀其平面、立面、剖面等圖示與影像資料,試描述其空間構築特徵與場所特質。
Re-thinking and Re-building the Real
這本是一門對大一新鮮人介紹「建築是什麼?」的課程,但是面對變動中的人類世界或生物地球、難以預測的社會變局與環境危機、以及紛雜的價值觀與文化差異,我們已無法非常確定有一套公認的理解建築的入門知識,然後正襟危坐地傳授與聆聽這套知識。這是一個必須以「重新思考建築」的方式來向入門者介紹建築的時代,也就是說,新人不必然是「菜鳥」---只能被灌輸他們不具備的既有知識;我們必須迎接一個「新人要裝備新的心靈架構」的新狀況,課程宗旨不在填鴨,而是探索。
今天的建築師面對的是新的真實狀況與新的施展條件,最重要的是他必須學會思考與分析,因為他隨時被要求要做出判斷、決定取捨,而且他無可避免地要在一個變動的世界觀中不斷重新找出適切的定位與方向,以正面的設計思維來回應人類環境的問題。回歸真實、面對自己的真實、建構這個真實,應是今後設計的行動範疇。 「現代」作為一種意識型態,似乎已將完成它的時代使命,未來建築師思考與實踐的邊界將很遼闊,臨場感的掌握要更敏銳,正如岳飛被問及如何打戰時他的回答: 「兵法無他,存乎一心而已」,今天可能比任何其他時候都需要一套在變化中行動的「心法」。
課程計畫大綱
2/23 課程介紹
3/2 真實的時間
3/9 真實的身體
3/16 -有關casting
3/23 真實的空間
3/30 真實的建築
4/6 -有關structure
4/13 真實的城市
4/20 (期中考停課)
4/27 真實的鄉村
5/4 紀念性的悲喜劇
5/11 (畢設幫槍)
5/18 流動的機器、人與雲
朵5/25 公共的眼睛與手腳
6/1 私の領域
6/8 順應的與創新的建築
作業要求1. 在「時間、身體、空間、建築、都市、鄉村」六主題中任選三個主題,交代你的個人思考心得,每個主題以1000-2000字表達。2. 在「紀念性、流動、公共、私密」四主題中任選兩主題,依前項規定呈現。第一項作業於5/4前完成,第二項作業於期末完成。
成績考核平時課堂表現 20%第一項作業 50%第二項作業 30%
參考書目
劉育東,《建築的涵意:認識建築、體驗建築、並瞭解建築設計》,台北:胡氏, 1996。
金光裕(編),《台灣建築之美》,行政院文建會,2003。
劉克峰(編),《台灣的世界級》,台北:木馬文化,2005。
中村好文,《意中的建築》上下卷,台北:左岸,2007。
大前研一,《OFF學:會玩,才會成功》,台北:天下,2006。
Anderson, Chris. 《長尾理論:打破80/20法則的新經濟學》,台北:天下,2006。
陳光興,《去帝國:亞洲做為方法》,台北:行人,2006。 Ch.5 亞洲作為方法。
羅時瑋,〈當建築解放了時間!---宜蘭聖嘉民園區的生成〉,《台灣建築》,2010/3。
Carlo Scarpa. A+U, 1985/10, 臨時增刊號。
Sennett, Richard. Flesh and Stone: The Body and the City in Western Civilization. London: Faber & Faber, 1994.
Tzonis, Alexander. Santiago Calatrava: The Poetics of Movement. New York: Universe, 1999.Bachelard, Gaston.
《空間詩學》,龔卓軍、王靜慧譯,台北:張老師文化,2003。
Taschen, Benedikt. M. C. Escher: The Graphic Work. Berlin: Verlag Berlin GmbH, 1990.
Ceisl Bauman, A+U, Nov. 2006 special issse.
Toyo Ito, El Croquis, Madrid, no.123, 2005.
Alexander, Christopher. ‘A City Is Not A Tree’,〈城非一樹〉,《境與象》,
《哈勒曼特Henk Helmantel》, 高雄市立美術館, 1998.
Rural Studio: Samuel Mockbee and an Architecture of Decency. N.Y.: Princeton Uni. Press, 2002..
徐明松,《古典的違逆與嘲諷》,台北:田園城市,2003。
羅時瑋,《地方前進》,台中:東海大學建築研究中心,2006。
Rodofsky, Bernard. Architecture Without Architects: A Short Introduction to Non-Pedigreed Architecture. Albuquerque: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Press, 1964, 2003.
Sennett, Richard. The Fall of Public Man: On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apitalism. London: Penguin, 1970.
Bonafoux, Pascal. Vermeer. New York: Konecky & Konecky, 1992.
Hall, Edward. The Hidden Dimension. New York: Doubleday, 1951.
Szalapaj, Peter.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and the Digital Design Process. Oxford: Architectural Press, 2005.
Van der Ryn, Sim & Cowan, Stuart. 生態設計學:讓地球永續的創意法則,台北:馬可孛羅文化,2009。
〈第八講〉流動的機器、心與雲朵
流動的大河: 恆河、黃河、萊茵河、密西西比河、亞馬遜河
流動的大牆: 長城 因防禦需要、厚重、monumental+關口+城闕
流動的錶(機器)
流動的雲朵
Piccaso-àFrancis Bacon
Monet’s moving chaos in 19th century Paris (Boulevard des Capucines, 1873)
Edvard Munch’s people on the street (Spring Evening on Karl Johan, 1891)
flow of form----Art Nouveaux
flow of space---Monderian---De Stijl
Villa Savoye---車道、圓梯、坡道、
流動的機器---
Tokyo Forum
流動的雲朵---
Yokohama Ferry Terminal
F. Ghery (花樣地流動)
流動的機器雲---
高雄市運會場館
流動的雲機器
京都車站---流動 被象徵化處理---attractors 谷+街
流動的心
「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Toyo Ito-à妹島和世
Zaha Hadid F. Ghery
數位設計---流動的花
流動的紀念性 /液態的紀念性
主題作業:
試描述你最印象深刻的流動或移動經驗, 並試著分析其空間特質.
〈第八講〉紀念性
ㄧ、「正」的格局---「禮」的空間---儀典性
「超越」的意志---「力」的凝結 will for power
壯美 + 精神性
北京紫禁城、天壇---中軸線貫串、「進」ßà 水煮蛋、鳥巢、大褲扠
巴黎 Eiffel Tower (1889- 300m high)、凱旋門-La Defence
總統府(總督府)---國父紀念館
東海文理大道+教堂---中軸線錯開 中軸線兩端空
二、古典的紀念性
人文主義的建築 Commodity, Firmness and Delight 文藝復興理想 Palladio
Monument紀念碑 紀功柱---流傳久遠、銘刻人心
Humanistic Spirit-人之所以為人的極致-人能掌控的極致-權力意志 will for power
壯大-超越 sublime---威權
恆久-偉大-信賴 grandeur-link to the heaven-spiritual link-sense of eternity
哥德式大教堂
曼谷王宮神殿 孟買Victoria Terminus
找建築師做設計 主要的要求 不能亂蓋 價值感 象徵性
三、現代的紀念性
高度---Eiffel Tower, 摩天樓 台北101, Dubai Tower
跨度---Tokyo Forum, Hong Kong Shanghai Bank, Hong Kong Airport
深度---精神性深度---越戰紀念碑(林櫻)
Palladio-àLe Corbusier -àMario Botta
-àMies van der Rohe-àJames Sirling
-àToyo Ito-à妹島和世
主題作業:
試選取兩個極端不同的建築案例, 討論其紀念性表達上的差異特徵.
〈第五講〉真實的建築
1. 真實 = ?
真實 =/= 撿現成、抄襲、湊合、在這或在那
真實 = 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 父母生你之前的面目 /不在這、不在那、出現了就是
詩人要有輕視外物之意,以奴僕命風月;
又要有重視外物之意,能與花鳥共憂樂。
創造如上帝,駕馭如王,工作似奴隸。
建築 = 堅固(firmness)、實用(commodity)、愉悅(delight)
Architecture is structured by and structuring the real.
做「好」建築
做「對」建築 - 創新(innovation) - the capacity of the time
- 創意(creativity) - the relevant solution
2. 詩意的建築 (真實的建築就是不真實)
如詩如夢、渾然天成---honesty, integrity, sensitive---文化的感動
Antoni Gaudi
O’Neil Ford
村野藤吾
3. 創新的建築
房子(house)--à盒子(box)
技術、觀念、生活、文化的改變--à根本性改變
盒子-à盒變
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
李承寬的住宅---Hans Sharon’s柏林愛樂廳、國家圖書館
雪梨歌劇院
伊東豊雄的建築---仙台媒體館、倫敦蛇形館、東京TOD本店、台中歌劇院
4. 創意的建築
理所當然、出乎意料---新的視角
元智大學圖書館
礁溪鄉公所
宜蘭社會福利大樓
潭南國小
Laurie Baker
Samuel Mockbee
5. 「最」建築
最高的建築---Burj Khalifa Dubai
主題作業:
如何區別「做好建築」與「做對建築」?
請從你親身經歷過的建築中,選擇一個「對的建築」,說明它哪裡被做對了。
(1000字以上)
2010年5月23日 星期日
987307林雨潔--真實的時間
http://www.wretch.cc/album/album.php?id=pirateNdeath&book=5
時間:2010.05.18 傍晚時分
地點:從女宿到體育場
約莫十五分鐘的路程,以二十張相片呈現。
2010年5月22日 星期六
987316吳芳毓-真實的鄉村
因現今生活的繁忙,導致人們在假日的休閒時間中,嚮往遠離都市往大自然奔去,所以很多鄉村開始發展觀光業以及提供民宿供都市人修憩。
因觀光景點的興盛,為當地的民宿業者來可觀的利潤,而現今大部分民宿亦提供了全部行程的安排及導覽,除賺取住宿費外,也另外賺取導遊費,有時也會和其他對象-比如一些販賣入場券業者或當地民產店-合作,價格會低一些。
相較於飯店,民宿更有一個特別的地方,我去過的很多民宿老闆都很熱情、健談,顯現出鄉村人較豪爽的個性。也許沒有飯店那麼奢華的佈置和飲食,但相村民宿更能表現當地性,讓我們更深入了解這塊地方。
我不知道現在觀光業興盛的鄉村還是真正的鄉村嗎?但鄉村之所以為鄉村是因為它有所迷人,讓我們想去探索,而民宿就提供了很棒的住所。
對於鄉村民宿,我很喜歡,不管是當地有否大型的觀光地區,在清晨起床,能看見自己身處在寧靜的地域中,呼吸著新鮮的空氣;又或者是在夜晚,能在蟲鳴唧唧中入睡,是我最享受的時刻,誰叫我從小就生活在這樣的鄉村中呢!
鄉村小學:
聽見鄉村小學這個名稱,腦海中就會浮現寥寥可數的班級以及全部年級何班上課的景象。之前也曾聽朋友說道,在他那個年級只有他一個學生,所以每次考試的第一名都由他包辦了。
雖然這樣就少了競爭,但不管人數多少,我覺得鄉村中,一定要設置小學的,因為即使只有一個孩子笑鬧著,還是要讓他受教育,他們都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我們不能剝奪了這些東西,而我覺得政府更應該關懷鄉村小學,因為電視上總頻傳鄉村小學金費不足,更多的是很多學生付不起那麼多的學費。
鄉村小學的特色就是學生不多,所以和老師能和學生交流更緊密,更能了解學生的狀況,而且相較於大城市中的小學生們,沒有龐大的競爭壓力和都市大人緊迫的殷殷期盼,鄉村的小學生顯得較天真活潑。
我覺得鄉村小學雖然較沒競爭力,但在教學上也許比都市小學較為活潑,大部分都市小學上的實驗課或是其他的課程,都是關在小小的教室空間內完成的,鄉村小學就能輕易的實地觀察,我覺得這是較為有魅力的地方。
2010年5月21日 星期五
987331楊家輔-真實的身體
不同樣的環境條件也造成地球人和火星人眼睛的不一樣,因為空氣懸浮微粒很多,我猜測火星人的眼睛應該有保護膜,可能類似鱷魚的眼睛保護膜,一片微半透明的薄膜,位在角膜與眼皮之間,兩眼都有,在一般的環境中會保持蓋著,只有在需要透氣或是特別情況下才會打開。反觀人類眼睛,常態性直接接觸於空氣,攔風沙灰塵靠的是上下都有的眼睫毛,我猜測眼睫毛對火星人沒什麼作用,因為風沙持續都有,要是需要眼睫毛也是要十分長而濃密的,但感覺都不如直接蓋一層保護膜來的有效。
火星上證實有水的存在,但是比例不多,且多是以固態的方式存在,再加上火星本身的大氣特質,其空氣含水分很低。我猜測火星人的身形看起來應該是較乾癟的,或許身體的組成中水份佔的比例,比人類低很多,相較之下,人類的身體看起來是充滿水的,除了跟較細緻的皮膚有關係外,也跟地球大氣含水量跟充滿液態水的環境有關,而且人類每天都需要喝水,一般人每天需要2400~3000CC水分補充,我懷疑火星人是怎麼補充水份的,吃冰塊嗎?
一直有人猜測火星上有生命的存在,但至今尚未有明確證據證明此一假說的正確性。將眼光拉離地球和火星往外探索,我相信宇宙中除了地球之外,一定還有其他的星球有生命存在,可能生命形式不一樣。畢竟宇宙如此廣大,在這麼多數不清甚至未知的星系裡,一定有星球擁有跟地球類似的環境,適合生命在其中孕育的環境,因此我相信有外星人,只是我們還沒發現他們,他們也還沒發現我們,或許他們已經發現我們,只是不想跟我們接觸,我們對他們來說可能只是低等生物。
2010年5月20日 星期四
987323 胡郅岳 (真實建築-做對的)

刺棘冠教堂 (Thorncrown Chapel)
E. Fay Jones , 1980
長18.25米,寬7.5米,高15米
介紹:
2000年美國建築師協會會員票選「心目中最出色的二十世紀十大建築」,名列第四。位於阿肯色州幽綠卡溫泉林區,1981年,《新聞周刊》以「玄妙」一詞形容它,自此便受到世人的喜愛與欣賞,至今仍被妥善利用。
分析:
第一個特點是它具有單純的結構,以木材為主要建材,以及大量的玻璃作外牆,結構相當精密,目的卻是創造單一的優美空間。唯有避開繁複的設計,建築師才能全面掌控。也就是說,刺棘冠教堂的形體基本上是因為架構上的合理性而產生,並沒有許多教堂令人詬病的浮誇裝飾元素,相當符合現代建築的主要訴求,這是我認為它做對的第一點。

第二是它在被建造時採用可以徒手搬運的小型建材,所以施工時不需砍掉四周的樹木,這點我認為非常奇妙,建築在設計完成時,基本上就決定了基本建材的尺寸,也就是說,刺棘冠教堂在設計時,縱使受到小型建材的限制,卻仍然能夠塑造出如此優美的外表、使用上的機能、以及對環境的保護,這是我認為它做對的第二點,
第三是使用上的機能性,刺棘冠教堂內就只有簡單的植物盆飾、數排椅子還有講台,具備了一座教堂應該具備的機能,屏除了所有非必要性的元素。
第四,是它的造型。整體結構和周圍的樹林不只呼應,更達到了完美融合的地步,從教堂內往外看,由於只有使用細角材,其餘都是玻璃覆蓋,因此絲毫不會感到與外在環境隔絕;整體來說,刺棘冠教堂的包覆性完整,但它只是「界定」出教堂這個空間,而不是「隔」出這個空間,手法可以說非常地巧妙。
987323 胡郅岳 (真實身體-火星人)
具有循環、消化、呼吸、神經、運動、內分泌、生殖等七大非人工創造系統,文明已演進數萬年,卻未能找出停止自由基加速人體老化之防範方法,可謂極盡落後之能事;身體由細胞構成,細胞之核內具有去氧核醣核酸,此構造控制人類之性狀表現,由肌肉牽動骨骼產生運動行為,並且係地球上唯一直立行走之物種。
具有兩前肢、兩後肢,前肢因為直立行走騰出未用,因而具有工作及創造之能力,再加以分析可發現其前肢末端分為五指,其中第一指向內分離,而使前肢具有抓、握、捏等細膩動作,且目前人類尚無任何機械構造之效率能超越之,推論此為人類演化出文明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類具有貫穿全身的主要骨架,稱之為脊椎,具有基本的神經控制功能,後來演化出腦幹、大腦等構造,其中大腦靠近眼球之部位稱為額葉,具有控制情緒及生物衝動之功能,人類此一構造發展仍然在演化的初等階段,因而好戰、利他係數極低,乃至無法有效合作,延緩文明進程。
視覺系統分為椎細胞及桿細胞,可觀察到波長380至760奈米(以人類慣用單位而言)之能量波,觀察範圍既小又不精準,人類稱之為可見光,並且將顏色應用於藝術、建築、日常生活等範圍。
人體最大之器官稱之為皮膚,覆滿全身表面,可感知溫度與材質等環境特徵。
二、 行為模式
生存要件已從體力轉變為智力,但卻尚未完全擺脫生物原始思維,因而有被統治的需求,大部份人類相信此現象可帶來安全感,落後國家將此特徵表現在君主統治上,然就算是先進(相對而言)民主國家仍表現於宗教信仰上,捏造出完全無法客觀存在的統治者,人類稱之為佛祖、上帝、先知……whatever,只要自身科學無能解決之事,不詳加思辯,即全數推給此一統治者,並美其名為「安排」或「命運」。
地球上之生物普遍具有睡眠需求,而人類一天平均睡眠時數為七到八小時;大部份人類生活規律,一天進食三至四次。另外對文化極其重要的是人類社會具有職業分工行為,且重視教育。
十八世紀前移動方式以步行為主,工業革命後開始應用機械及石化燃料增加移動及生產效率。
另一重要行為則是建築,人類不同於其他地球生物,他們已有能力利用建築克服自然環境的限制。
三、 與環境的關係
自人類產生文明以來,就習慣居住於河流旁,此舉乃因人類之細胞構造使然,只能飲用淡水進行代謝。
建築方面,大部份都是配合人體活動空間所設計,而建築本體大部份由機能產生外型,較特別之建築物,如具有紀念、營利等功能的建築物會加以雕琢,並貼近周遭環境。
人類尚處於大量利用不可再生資源的階段,少數人具有環境保護思維,但因各國意見缺乏統合,且資本主義掛帥,仍然未見大規模的實際行動。
2010年5月19日 星期三
真實的身體-987321-吳怡潔
從來沒有見過一種生物,會為了眼睛不一樣大,鼻子不夠挺之類的東西,試圖去改變自己的外貌,令人感到不解是,甚至為了外在形象,患得患失,因此得了精神上的疾病,再探究這些原因,令人更加吃驚的是,普遍的人類都重視這些虛無飄渺的外在形式,因此加上了如此怪異的審美標準在每個本來就不同的人身上。
以行為模式來說,人類和地球上的生物非常的不同,從沒有看過有任何生物會因為毛色的不同去殺戮自己的同伴,但人類卻為了皮膚顏色的不同,用近殘忍的手段來虐待同種的人;從沒有聽過生物之間會互相殘殺,除非遇到生死關頭,但人類卻常為了無聊的理由,像是政治立場的不同,為了得到權力之類的,大動干戈。
更是弔詭的地方,人類似乎毫不珍惜原本的土地,常為了炫耀,浪費不必要的資源,蓋不必要的大樓,甚至蓋出高樓變成了世界性的競爭,蓋出奇形怪狀的建築成了特色,還沾沾自喜。
以一個外星人看來,人類或許是正在演化中的生物吧!尚未有一個通則,還沒找到一個和同種族和平共處的理由。
977341 張雅筑 真實的建築
大家都知道好的建築和對的建築不一樣,但是不一樣在哪裡,相信一定會因為每個人切入的觀點不同所以有不同的答案。對我而言,好的建築是包含在對的建築裡面,好的建築可以說是基本上能輔合人體和空間環境上的最低需求,也或許可以說是某一項特別而算是好的。
如果說要選一棟建築選一棟對的,我覺得我認識對的建築是台北信義區的誠品,我一直覺得那邊的建築跟周遭規畫得很不錯,讓忙碌的台北人可以在週末的夜晚享受一點悠閒的氣息,除了建築附近本身的規劃跟空間上的配置讓我蠻喜歡,這種喜歡除了在舒適上的感覺體驗,也有感官(聽看聞…等)上的影響。
像是有大量的書籍可以分類尋寶,在物價高的信義區不想因天氣距離熟悉程度出去尋找,也有地下街跟一般午晚餐的可能性,低平價食品和便利商店,雖然只是小小的貼心設計,卻也可以讓百元鈔票都走不出錢包,只有圓形的蔣公能。高樓層則是經典別緻商家的駐進跟超越概括孩子們範圍的文具進口商品。
讓空間以層為界,讓人以棟為體。
雖然在外觀沒有特別吸引別人的地方,但是它獨特的簡單風味卻是能讓我覺得耐看,甚至是會依照節慶季節而辦活動讓大家有參予感共同感,也有不少非主流的音樂live或是各式書訊與作者的接觸,教你做菜主廚分享經驗樣樣來。在建築物四周也擁有多個出入口,透光的玻璃電梯讓我們可以在上下升的瞬間,看見不再維持很久的世界之最,高中第一的一零一,也默默的體會到人比人世界比世界的虛榮高度。還有附近的徒步規劃區真的是搭配得剛剛好的讓人舒適愉悅,像是連結性質強烈的人行天橋,讓我和朋友漫著腳步聊著前往終點,不用擔心車子的出現或是需要等待像樓下的紅綠燈,旁邊的店家也可以在我們聊天的閒餘稍稍被我們注意到或因冷氣吸引而增加商機。
在飽讀詩書眼睛乾燥的同時讓人放鬆消費,這樣同時兼顧商家跟客人真是聰明的選擇,雖然不少百貨公司也是採這樣的設計,但是融合大量分類的書卷流行資訊的合併,也可以選擇不消費而在夏日去享受冷氣也不會有人在門口有壓迫,因此越來越多這類的書局在各地捷運站附近慢慢的有新據點,但是有一些只是以書局為主也有正業兼專精秘密小空間的感覺。
在我探討著這棟建築物的同時,我卻也發現在繁忙的城市開始需要一點腳步慢漫的星光。我一直想要建一間咖啡店,我希望是對的建築有創意的建築,除了包含了好的建築之外還能讓人有不一樣的新奇感覺,希望那間咖啡店不是別人所想像到的咖啡店,希望讓大家都無法捉模或是那試一個新時代的休閒去處,可以很熱門但是也可以很隱蔽卻又不遠距交通也是順暢到達。
987307林雨潔--我是火星人!!
關於真實的身體
是這樣的,我覺得我會長這樣子……(請想像)
非常小的引力,讓我的身體往水平向發展取代垂直向長高;
非常小的引力,讓我的手與腳只好變成吸盤,吸住地面才不會飛走飛到外太空,而且他們都短短的;
所以到目前為止我大概長的跟蠑螈差不多
不過因為我的手腳都變成吸盤了,所以需要一隻尾巴讓我能拿東西,所以我有一條有五隻手指頭的尾巴(真好)
現在應該是蠑螈和蠍子的合體。
因為空氣異常得稀薄,所以我有兩個大大的鼻孔;
又因為鼻孔太大了所以我的眼睛只好被擠到臉得很上面;
好了,終於四不像了,我是火星人!!
可能是因為吸盤沒吸好吧,我不小心飄來了地球。
降落後,我覺得寸步難行,地球的引力真大讓我只能貼著地面拖著身體爬行,我看到許多一根一根的東西快速的從我身邊擦過,偶爾還採到我幾次,聽說那東西叫”腳”,他們的腳好長歐!大概是身體的快一半了吧!他們用那兩根”腳”來支撐身體,做移動,似乎是他們主要行動的”工具”,不過也因此,他們與地面的接觸只剩下腳底板面積,身體是完全離開地面的。
然後我不小心被踢到一個很香的地方,那個地方叫做”餐廳”吧。好多好多地球人都坐在裡面,也有不少人端著東西走來走去的,餐廳的空間很小,一張一張桌子之間的走道讓那個端著東西的人必須轉動他的身體才能過去還不打翻東西,我發現地球人有”腰”,他們會轉動“腰”讓上半身方便跟身體周圍的環境有所互動,那個端著東西的人轉動他的腰在窄窄的走道讓另一個人走過去,我猜他是因為不想讓東西打翻才不移動整個身體吧,所以”腰”真的是一個很棒的構造欸!讓身體不用完全移動卻能向不同的方向有所反應。
對了,經過我的觀察,我覺得地球人一天動最多的地方是嘴巴,他們睡覺打呼磨牙,起床刷牙,上課講話,吃飯咀嚼,午覺流口水,下午再講話,再吃飯,聊天大笑,最後再打呼磨牙,我覺得地球人不能沒有嘴巴,一天之中不停的動,聽說那是因為嘴巴是他們自己內心與環境聯繫一個最最最重要且直接的器官,透過嘴巴表達內心想法,透過嘴巴與周遭人事物溝通,與環境有所交流,可能也是串連他們一天生活的有趣部分吧。
先這樣吧,我得想辦法飄回火星了,有個足球很厲害的小馬尾男人說:「地球很危險的,趕快回火星去吧!」
987307林雨潔--真實的建築
關於真實的建築
“好的”建築與”對的”建築,我不確定自己是不是能很精準的區分這兩者,只是很直覺得認為,”好的”建築,總是能得到讚嘆,有名建築家評論者的讚嘆、藝術人得讚嘆、路過買菜的家庭主婦的讚嘆、路人們的讚嘆,稱讚它的新穎設計,或是讚美於它獨樹一格的表現法,”好的”建築,總是總是能吸引大眾的目光,不論何時何地身在何方。
舉個例子,人說,藝術家們都必須去一趟歐洲,那裡是文化保留得最好的藝術天堂,高樓建築叢林裡,宗教教堂仍被保留得完整,走在街上處處看得到中世紀保留下來的物品、古蹟,觀光客們總是會忍不住拿出相機,與那些教堂或舊建築合影,我認為那就是”好的”建築,路過得每一個人都會禁不住而讚嘆,因為它們存在的同時,它們背後的歷史、文化、經歷、教訓也同時被傳承著,就像一本一本故事書一樣,每一棟建築都有一個故事,建築師就是說書人,他們在規劃的時候,就把故事情節偷偷得融入設計中,所以我們現在站在聖彼得大教堂前的廣場的時候,幾乎可以想像當時宗教的興盛,與政教之間的關聯性。這就是我認為”好的”建築,即使大部分的傳承方式是透過人們觀光旅遊,導遊簡述各個觀光景點的歷史偶爾還伴隨著玩笑話的方式流傳,這些建築們仍就像一張張歷史的剪影,提醒一代代路過的人們。
話題回到”對的”建築吧,如果把”好的”建築比喻為A咖藝人,活躍於各大電視節目或知名八卦雜誌,我認為”對的”建築是那些從來不出現在電視螢幕上的地下音樂團體。很多人都知道,地下音樂團體雖然名為”地下”音樂團體,可是其實他們的知名度是只流傳於某個特定的圈子中,我們姑且把那個圈子稱做地下樂迷們吧,在那個圈子中,幾乎每個樂迷都是真正了解與支持自己心中喜愛的樂團,他們會透過廣播或親自到某個不起眼的咖啡廳聽現場演唱,在不那麼公開的場合買樂團們的相關商品,重點在他們會去了解那個樂團當初成立的宗旨,或他們特定的風格路線。”對的”建築在我眼裡就是這樣,他們不那麼高調,他們的存在也不一定背負著歷史文化的傳承重擔,但是,總是會有一群人,會因為那棟建築,而感到美好。
所以我們再舉個例子,大家都熟悉的東海建築系系館。我承認,建築系館真的髒到不像話,到處都是垃圾,到處都撿得到某次設計的餘材,走過工作室的時候偶爾還會被不仔細看就完全看不到的釣魚線絆到,爬上樓梯的時候不敢摸滿是螞蟻牆,下大雨漏大水,垃圾桶被垃圾堆掩埋尤其是正評前夕……應該沒有人會反駁前述,但是,系館的好無可取代,大一到大五之間之所以沒有隔閡是因為真的沒有隔合,貓砂也是讓大家坐下來聊天的地方,系圖近在咫尺雖然業強老師說都沒有人要去用,大廳總是適合舉辦各種活動包括舞會或正評。在我眼裡,這就是對的建築,不介意它的外觀多舊多破,它讓我覺得,這是一個歸宿。
2010年5月18日 星期二
977344吳旻羲-真實的空間
一條線是一種界定空間範圍的最基本元素及方式。在圖紙上,一條線可以是一道牆、一個輪廓;而當從地圖上看來,線可以是一個邊界、一個區界。而當一條線界定出兩個區域時,空間隨之成形。「空間」,在字面上意涵著兩種意義,「空」即是無;「間」則意指空間存在於周遭之間。另一種意義,則為經由周邊事物的界定,使無形的「空」勾勒出「間」所在的輪廓及外貌。
將空間對應到自然環境中,可以察覺外在現像中蘊含著一種潛在的自然動力,並無時無刻地作用於本質的表面,甚至蔓延至不同物質形態間產生交互構成;而空間最原始的輪廓與外貌往往隱身於這些自然外力的作用下蘊釀產生;如同間隙裂縫等這些自然性的符號,其缺口外緣讓之中圍塑出具有深度的「間」,而空間最原始的狀態便自然流竄於這線性之間。
當空間進入了人類,也有了各種不同的詮釋方式,人類向來對空間具有多樣的概念。人類學上的儀式空間、文學中的文本空間、以及音樂學所論及的表情空間,都具有十分廣泛且想像力十足的特質。而當空間介入到建築時,不只是單單的空間,必須顧及功能,因此空間概念必須比較單純而且易於建造。自埃及的量體空間、古希臘羅馬的幾何空間、哥德的神祕空間、文藝復興後期到巴洛克的動態空間、現代與後現代空間等西方空間概念,以及東方道家對虛實空間的概念,說明了空間概念在建築歷史中的演化過程。
建築空間可以說是身體的延伸,它拓展人們的體驗與生活。建築空間的尺度與安排必須考量身體才有意義。一步階梯的高度、人行道的寬度、欄杆扶手的粗細;教堂高聳的 圓拱、廟前榕樹下的石椅、廢棄紙箱中的兒童秘密基地,莫不與身體有著親密的關係。也因此不同的人群身處相同的空間會有不同的體驗。
大型的廣場與建築,對比於人的身體尺度,令人感到疏離、壓迫或敬畏。像中正紀念堂廣場,就藉由其龐大的空間尺度來傳達政治的權威。西方縱深很長的教堂,讓進去膜拜的信徒,在直線行進的過程中,不斷培養尊崇、震懾的情緒,而達到虔誠信奉的效果。從天安門廣場經過午門到達紫禁城的太和殿這條軸線,與其說是長,倒不如說是一步步通往天的高度。而小型的廣場與建築則使人覺得親切可愛,著名迪斯奈樂園中的建築物特別設計成只有正常尺度的四分之三,就是為了我們的身體經 驗而創造出的場景空間。
而隨著時代的進步,建築空間已不再是單純且簡單的構造,藉由數位空間,也更複雜化了對於空間的定義,更多的元素以及名詞,增加了更多的可能性以及真實性。因此,我們可以說,建築會隨著空間概念的改變而改變。
977344吳旻羲-真實的建築
上課時聽到真實的建築是渾然天成的,讓我聯想到之前設計課時老師跟我提到的「整體性」這個觀念,一個渾然天成的設計是不能夠隨便改變的,它的每個結構、外型、顏色、概念都有存在的道理,不是隨自己的心情喜好隨便設計,因為渾然天成的設計其實是經過仔細觀察和深思熟慮的,是能夠打動、說服別人的,因為它是不能夠被改變的,所以它才是最真實的。
一個好的建築,也許是外觀、功能有很好的設計處理,但對的建築卻是不在於外觀,而是在於與環境社會的整體性;難道說一個對的建築就沒有考慮到環境?一個對的建築就不會中是建築物的外殼?其實未必,隨個時代改變、生活文化,影響到我們對於對建築與好建築的定義;這些定義會隨著時間改變,也隨著技術、觀念、生活、文化改變。對建築與好建築,也是真實建築的一個典範,他是要有與人共鳴、感情、基能,這才是真正的對建築和好建築的大體。
技術、觀念、生活、文化的改變也是成為一個真實建築會有的過程。一個經由人類思考過,將想像化為真實、將生活融入建築,這也是真實的一個說法。許多真實的建築的例子,有一些是我有親眼看過的,它們不論在外型、結構上都是前所未見的,它們不論是在創新、創意上都為之後的建築做了一個典範,而真正真實的建築並不是說真實就為真實,而是要人類親自去發掘、體會的。
因此我體認到雖然有些建築我們都能看的到、摸的到甚至每天都有使用到,但除此之外它們沒有帶給我們任何想法或感觸,讓我們感覺不到,這些建築大概就是所謂的不真實的建築吧。
977344吳旻羲-真實的時間
錄製地點為建築系館後門
時間為12點10分的下課後
影片錄製時間長達15分鐘
但由快轉、倒轉以及重疊,以五分鐘表達速度及時間的變化的關聯性。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EuOzkaBCg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