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13日 星期二

987338 梁耀鋒 期末報告 (6月份已交,因最近查看不見,怕免之前不小心被delete)

主題作業:
試描述你最印象深刻的流動或移動經驗, 並試著分析其空間特質.

一些音樂,或許是具有動態而靜止,在無意中通過人而轉化至令一方向,其實他在等候似的,利用不方手法轉成新的形狀與區域。
在現實之中,它的不同方向的轉變,使人尢如在旅行之中被導覽不同景觀,使人在小小的空間,就被它全視在面前一樣,摸上去就如冷凍,不知不覺在背後動盪,有時非常寬廣,有時非常細密,人是不能細摸與進入。即使被人加上裝飾,他們就如一個一個點狀體被運輸,就如伊東豐雄利用空洞設計的圖書館,感覺就如將許多個地面的點狀物件,吸引進去一個空間,尢如被一樣不知道的東西吸入進去。
在個人生活之中,城市就是一個滿有流動的空間,不同的街頭巷尾,讓人聚集的公園與廣場,一個小小的區域,發生一些活動,讓生物體聚集起來,若非是世界被一片一片的面分,它就不會產生,它的交錯,實體形式的幾何性,使某處或令一處重新定議。






〈第八講〉紀念性

選取:(日本中銀艙體大廈VS澳門中銀大廈)
一棟住宅,一棟商業大廈

中銀艙體大廈
------最具特色是與世界每一樣建築不同,因他採用了「新陳代謝論」(Metabolism), 使它們成為可分解開無數個方體,像積木疊起的建築,在維修的同時,可因應不同住房進行不同的更改。史無前例的方法同時可以根據居住的人數進行填加與縮小方體量的建築,在當時人口急速前往市中心找發展的前題創造與眾不同民居。

------中銀艙體坐落於東京銀座。建於上世紀70年代初,實際上是兩幢大樓,一幢11層,一幢13層。 它們由圍繞著兩個中心脊柱的若干個模塊式艙體組成,中心為兩個包括電梯間和樓梯間、各種管道的核心筒。
黑川紀章用140個規則長方艙體懸掛在這兩個筒體上。 艙體用高強度螺栓固定在核心筒上,每個艙體的尺寸為2.5×4米,裡面配有浴廁、家具、電視機、電腦、音響設備等,沒有一寸多餘的空間。 黑川先生新陳代謝的解決方法是:隨著時間的變遷,插入核心筒的居住艙體可以隨時更換。 這是一個非常環保的設計概念。








中國銀行澳門分行大廈

中銀大廈

中國銀行澳門分行,於1950年6月21日成立,前身為澳門南通銀行,現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有商業銀行中國銀行在澳門的分支及澳門其中一家最大商業銀行之一,與大西洋銀行共同承擔澳門元的發鈔和澳門政府公共庫房出納代理銀行的職能。

它與周圍的建築物沒有太大不同,但從它的外型與高度去看,表現了昔日與未來經的的經濟發展,意於當年南銀銀行的注澳發展,後來中國銀行注澳的總公司。

在外型的設計上,大廈外牆以紅色花崗石和銀色玻璃幕牆鋪設,外形如同火箭的方式,雖然澳門不像香港這樣有國際金融地位,它的玻璃形狀已經反映著金錢流動的,代表著澳門經濟的發展沒有他是不能,將澳門居民帶上國際世界。

雖然在文字上兩棟建築的名字差不多,但表達的意義性就存在不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