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鄉村,可能我們這一代人的見解跟體會與前人已有所落差,形象上多半保有自然、純樸等等台灣本土性格和特質,但卻被歸類為次都市、各項水準不及城市或落後等弱勢地區。這當然不是因為本身條件差,而是在現在講求步調講求效率的時代,以往農村的機能和水平沒辦法達到需求,於是各個城鎮漸漸興起並取代鄉鎮作為人類主要流動發展的點,這在過去歷史好幾段文明中早已映證。但真正作為原本出發點的仍是以農業為基礎運作的鄉村,所以現在的台灣內陸大部分地區仍屬於鄉村的型態。
因緣際會下我曾以國小城鄉交流的名義到蘭嶼參觀並留宿,那段期間走訪了島上僅有幾所學校,多半是國小國中和校,雖有教育部經濟上的補助,主要還是由居民籌錢作為強化教學資源。那裡的學校很空曠,校園建材是一般常見的磚砌混凝土,空間型態很開放,學生和老師不多,除了有的老師是從台灣遷來以外,都是本地人。因為附近沒什麼大型建築物,圍繞在校地四周的多是簡單的民居和美麗的田間與山林景致,培養了當地人樂天獨厚的可愛性格,跟早期台灣人有點相同。這使得那裡的學生很懂得珍惜資源愛護自然,而且位於海邊的特性使得他們生來就有討海人堅毅的性格和強韌的生命力。在交流過程中我們不斷被他們驚豔,而他們也對都市人充滿好奇,使得那次的感觸很深,真的很不希望那樣的存在會消失。
但面對發展中的問題,鄉村已然不能在保持舊有的運作型態,原本的營運方式在逐漸開通的交通管道下使得貨運的方便導致農作物市場改變,無法維持鄉村經濟的平衡。在這樣無可避免的潮流下,唯有從當中做改變才能讓存在持續下去,儘管過去有許多失敗的例子,許多鄉村土地遭不當運用致使土地原有機能和價值流失,許多生態遭到破壞,在不斷檢討和改善修正中設法保留當地原有特性並去除不好的使用方式而改良成含有更多利用價值的形態也漸漸產生。
舉我曾進去過有關公共空間的例子,在我原鄉南投縣竹山鎮的某段自高速公路交流道口下來的路上有家7-11,就區位上來說是很好,給流動的旅客一個方便的消費機能。但與一般店家不同的地方在於,它背後有塊空地原屬私有地,地上有棵芒果樹,後來轉賣給加盟業者後,那裡被規劃設置簡單的幾個桌椅和一塊平台,而平台上則額外擺放了幾個附近居民提供的長凳。平常會有人買杯City Café坐下來消遣時間,也會有附近居民前來樹下乘涼聊天,儼然成為了一個小小的聚會場所,位置上不算完全開放,而且不太容易受到馬路的干擾,可以讓外來的人也能很自然的融入,半封閉的感覺又使得鄉村特有敦親睦鄰的親和感得以凝聚,在擴充開發的同時也保留原有的個性,而且連帶周圍環境的機能也能夠慢慢帶出來,這點倒是很吸引我。
很真實的兩個例子,因此而來的擔憂與放心就有說服力.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