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鄉村 現今鄉村經驗
許多建築是在設計粗糙、建材太差及施工品質不佳,加上人為的因素而導致建築物生病以及快速的老化與衰頹,尤有甚者傾斜與倒塌;九二一大地震倒塌的房子不計其數,這固然是天災,但又有多少是設計及營造的人禍呢?
九二一後大眾意識到建築防震安全的重要,而這次地震由於我身處災區,在這裡看到的災屋,以傳統磚造、RC造倒塌的居多,當然倒塌的原因很多;然而,一般以桁架構材搭建的鐵皮屋,存活的比例卻相對的較高,因此災後重建,大多數的災民也傾向以鋼構材為主來興建新屋。而這次南投地震中震毀的建築廢棄物據載,僅中寮一地就找了三、四塊土地囤積後以掩埋方式處理,這種無法再次使用或回收的建材,在資源及土地有限的台灣島上的新建設,實在應多深思解決之道,於講究永續、環保與生態的21世紀,我們更應揚棄這種由生產到拋棄的建築生命週期中,對環境破壞嚴重的過時建材,我們還有多少土地在未來可以做為建築廢棄物的掩埋場呢?永續建材之應用也是刻不容緩的工作了。而現在台灣對建築物要求的品質與美觀每況愈下,建築與園藝教育中的設計科學與生態環境、居住健康更談不上,現在連最起碼的建築安全都出了問題,我們是該對這個與我們每日息息相關的切身問題正視了。
另外在建築環境中常見的建築基地,也有許多是因地點選擇不當如在山腳下,河川邊,低窪地,更有的在與水爭地的情況下,遭到了土石流、淹水等,難以彌補的自然界破壞,這些建築安全的問題在在暴露了人們在建築上的短見。
台灣農地自2010年起可自由買賣,退休人士、愛好鄉野人士……任何人只要願意都可以買塊農地蓋幢房子住到鄉下去,這是台灣農地使用的重大變革,農委會也鼓勵以集村社區方式在農村土地上開發新村,現在如果沒有一些良質的示範屋供建屋者參考,而任其自由模仿興建,若對象選擇不對,不僅住宅本身品質可能低落,可能更會為已經殘亂的鄉村住宅景觀產生雪上加霜的效應。
農委會推動的集村新建政策及鄉村新市鎮的開發,以及加入WTO後農地轉型利用,農場轉向休閒產業發展,民宿的開放申請也已在上個月通過,這一系列的〝農業及農地的革命〞中,鄉村建築物的興建熱潮勢不可免,因許多都市人以厭倦城市環境,早已想像個小兔子逃離這個水泥叢林,但是以前因不是農民即不能購買農地建屋,現在這項法令規定變更了,讓都市人也有了住到鄉村去的機會,因此都市人在鄉村興建或是選購第二幢住宅,而這種西方工業國家早已行之有年的居住模式,將可能蔚為風潮,為及時提供欲建屋者一個正確的參考,於是一幢由學術界、民間廠商結合的建築順應而生,以節能、生態為主要設計考量,集合了台灣廠商研發的建材興建完成的綠建築。
未來非從農者購置農地興建鄉村住宅居住,農民興建民宿供旅遊休閒人士居住,乃至商服建築因應此一農村轉變的興建,都將是此一世紀新的鄉村建築標的,我們不應再因循了上一世紀的房屋設計藍圖,甚或其中的錯誤來營建21世紀的新屋,我們建築在跨越世紀門檻時,將需同時蛻變,迎頭趕上,因此現在我們急需有一正確的興建觀念與範例以供參考,因此從建材的選擇,房屋的設計考量因素,建築造型乃至室內裝潢……等一系列與建築有關的課題,我們由節能、環保與永續理論面出發著手,興建此一示範住宅以作為鄉村新建築潮來臨前的參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